太阳能聚热发电项目简介
中利镜业 更新201402
太阳能聚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式平面反光镜、抛物面反射镜或碟形太阳光反射镜,把太阳热能反射到既定的小区域,从而收集太阳热能,通过热交换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采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而且,这种形式的太阳能利用还有一个其他形式的太阳能转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太阳能所烧热的水可以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阳落山后几个小时仍然能够带动汽轮发电。
一般来说,太阳能热发电形式有槽式,塔式,碟式三种系统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全称为槽式抛物面反射镜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将多个槽型抛物面聚光集热器经过串并联的排列,加热工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国内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现状20世纪70年代,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方面,中科院和中国科技大学曾做过单元性试验研究。进入21世纪,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太阳光方位传感器、自动跟踪系统、槽式抛物面反射镜、槽式太阳能接收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外发展情况美国上世纪已经建成354MW,西班牙已经建成50MW。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
太阳能塔式发电是应用的塔式系统。塔式系统又称集中式系统。它是在很大面积的场地上装有许多台大型太阳能反射镜,通常称为定日镜,每台都各自配有跟踪机构准确的将太阳光反射集中到一个高塔顶部的接受器上。接受器上的聚光倍率可超过1000倍。在这里把吸收的太阳光能转化成热能,再将热能传给工质,经过蓄热环节,再输入热动力机,膨胀做工,带动发电机,最后以电能的形式输出。主要由聚光子系统、集热子系统、蓄热子系统、发电子系统等部分组成。1982年4月,美国在加州南部巴斯托附近的沙漠地区建成一座称为“太阳1号”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该系统的反射镜阵列,由1818面反射镜环包括接收器高达85.5米的高塔排列组成。1992年装置经过改装,用于示范熔盐接收器和蓄热装置。以后,又开始建设“太阳2号”系统,并于1996年并网发电。现在此他是太阳能巨热发电系统较为成熟,但是热利用效率低于槽式太阳能巨热发电方式。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
太阳能碟式发电也称盘式系统。主要特征是采用盘状抛物面聚光集热器,其结构从外形上看类似于大型抛物面雷达天线。由于盘状抛物面镜是一种点聚焦集热器,其聚光比可以高达数百到数千倍,因而可产生非常高的温度。现在碟式热发电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首先由瑞典US-AB和美国Advanco Corporation、MDAC、NASA及DOE等开始研发,大都采用Silver/glass聚光镜、管状直接照射式集热管及USAB4-95型热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德国的某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下,用项目或计划的方式加速碟式系统的研发步伐,以推动其商业化进程。
性能比较
三种系统目前只有槽式线聚焦系统实现了商业化,其他两种处在示范阶段,有实现商业化的可能和前景。三种系统均可单独使用太阳能运行,安装成燃料混合(如与天然气、生物质气等)互补系统是其突出的优点,其性能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三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性能比较
|
槽式系统 |
塔式系统 |
碟式系统 |
规模 |
30-320兆瓦 |
10-20兆瓦 |
5-25兆瓦 |
运行温度(℃) |
390/734 |
565/1049 |
750/1382 |
年容量因子 |
23%-50% |
20%-77% |
25% |
峰值效率 |
20% |
23% |
24% |
年净效率 |
11%-16% |
7%-20% |
12%-25% |
可否储能 |
有限制 |
可以 |
蓄电池 |
互补系统设计 |
可以 |
可以 |
可以 |
美元/平方米 |
630~275 |
475~200 |
3.100~320 |
美元/瓦 |
4.0~2.7 |
4.4~2.5 |
12.6~1.3 |
美元/峰瓦 |
4.0~1.3 |
2.4~0.9 |
12.6~1.1 |
就几种形式的太阳热发电系统相比较而言,槽式热发电系统是最成熟,也是达到商业化发展的技术,塔式热发电系统的成熟度目前不如抛物面槽式热发电系统,而配以斯特林发电机的抛物面盘式热发电系统虽然有比较优良的性能指标,但目前主要还是用于边远地区的小型独立供电,大规模应用成熟度则稍逊一筹。应该指出,槽式、塔式和盘式(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正在积极开展工作。